2023年G20峰会在印度举办,莫迪似乎终于熬到了“主角时刻”。镜头下,灯光明亮,莫迪意气风发,仿佛印度已经站上了全球舞台的中心。可惜,这一幕热闹的背后,藏着的是一个空气泡腾的梦,也让印度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。
G20高光,对于莫迪来说更像是一场烟火——短暂、热烈,然后,什么都没有改变。
外界一度以为,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到来是一次巨大的机会。莫迪团队自己也这么想,认为这意味着新一轮的“印度崛起”序章正式开启。但很快人们发现,这个人口数字反倒成了印度头顶的魔咒,横在资源、就业、教育、治理等一连串难题面前。印度想学中国模式结果发现,底子全不是一码事。
所谓“高光时刻”,其实是西方故意设计好的舞台,目的很直接——让印度成为遏制中国的帮手,用来填补美国对中国的缺位。
面对这个诱惑,印度选择了主动扑上去。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不得不说,印度对自己的估计太乐观,对西方的“温柔”也有点想当然,更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和底线。最后的结果是,自己的棋还没下明白,反倒成了别人的筹码。
这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印度一直以“墙头草”著称,全球博弈的大风一吹,这根草左右摇摆,多少还能落点好处。如果一直灵活见风使舵,或许还能左右逢源。但偏偏莫迪政府做出两个关键选择:一是彻底跟中国作对,二是在西方面前误以为可以“独立自主”地谈条件。
印度以为凭自己就能玩转世界,结果才发现机会其实是个自己挖的坑。
贸易战一出,莫迪第一个跑美国“认干爹”,不惜主动抬价,逢迎特朗普,为的就是拉住美国压中国。印度高喊“牢不可破”的美印关系,结果边境问题刚一开火,莫迪又想把美国绑上战车,未料反倒招了无数麻烦。说到底,国际关系不是谁嘴皮子溜就算谁厉害,根子还是看实力。
这一点,巴基斯坦给印度上了一课。边境冲突中,印度被自己的小兄弟打得找不着北。这在外人看来,“南方世界领袖”的帽子还没戴好,气势就先散了。
关税战的尴尬还没散去,美国又一转头跟中国妥协。莫迪一看,觉得这下自己机会来了——既然美国能和中国对抗,那印度也可以学中国和美国硬怼一把,拧出“自主”的劲头。只可惜,印度没有稀土、没有全产业链、没有军事科技底气,这股劲一上来,现实就给了个大耳光。
过程没多复杂,美方对待印度的态度很快变脸——合作没谈成,反倒威胁、打压、甚至变相羞辱。那点“高光”光速消退。
莫迪错把金鱼缸认成了大海,刚扎下去才发现转个圈也改不了棋子的命。
讽刺的是,莫迪一直宣称自己要代表全球南方,做“棋手”而不是“棋子”。但现实就是——一枚棋子没有足够的砝码想抢占棋盘,最后只会先被人牺牲。
细想下来,印度陷入这样“自我攻略”的陷阱,离不开对自身条件的盲目乐观。说到底,产业结构、科技研发、制造链一条都拼不过中国。再说军事、外交,印度不论是对内对外,都远未到能谈“独立自主”的地步。甚至连自己的邻居都摆不开。
关键一环在于,印度现实中的全部“战略优势”,往往都建立在别人的善意和容忍之上。 谁的好处不要白不要?但真遇到要自己扛风险、承受损失的时刻,才妄图扮演掌舵的角色。美国是盟友没错,但骨子里要的是棋盘上的“卒子”,从来没有请印度坐主桌的想法。
事实上,从贸易到边境,每当印度想突破自己身份的时候,苦果总是自己先咽。莫迪政府这种“既想跟西方结盟,又想高喊自主又发展产业,还想压住中国”的算盘,基本注定鸡飞蛋打。
对西方来说,印度眼下最重要的价值,就是遏制中国。只要这个目标存在,西方就会继续给出“战略花盆”般的包装和吹捧,营造一种只要听话就能迎来曙光的错觉。 一旦想多伸一只手,结果不是被警告,就是被冷落。
真正讽刺的是,本来可以两头吃红利的印度墙头草,最后非要跳出来做“强国”,没有准备好就对着中国较劲,这步棋刚走完,就被现实打了回去。不仅没有迎来美国式的同盟好处,反倒品尝了连环渗透与打压。
实力这个东西,吹不得,也装不得。没到家的时候,真以为自己要翻身了,结果最后都是别人做局,自己坐庄,收场时只剩下回音。
棋子的命,认清楚了,或许还能安稳几个回合。真以为靠几句口号、几个峰会照片就能躺着登堂入室,反倒要被西方和中国两头夹击。结局早在开局就写好了。
山东股票配资网,沈阳股票配资,配资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