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抗战故事我来讲#
1937年月,侵华日军攻陷北平、天津后,兵锋直指“华北屋脊”山西。板垣征四郎率领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4000余人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,企图突破防线与雁门关日军会合攻占太原,气焰嚣张地扬言“三月亡华”。面对危局,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紧急致电延安求援。八路军总部立即命令115师星夜兼程进抵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设伏待敌。
9月24日夜,大雨倾盆。师官兵身着夏装,冒雨潜入伏击阵地,在寒冷刺骨的雁北山区,战士们仅靠体温烘干湿透的军装。25日清晨7时,当日军全部进入乔沟峡谷伏击圈,685团首先开火截断敌先头部队,刹那间机枪、手榴弹的爆炸声震荡山谷。团随即发起突击将日军分割包围,687团断敌退路。战斗最激烈时,一股日军疯狂扑向老爷庙制高点企图突围,团团长李天佑亲率部队血战夺回阵地。经六小时激战,师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(其中团牺牲300人),歼灭日军余人,缴获步枪余支、机枪20余挺及上万件军大衣。
战场细节:日军被伏击的“大行李队”实为精锐辎重部队,携带大批弹药和冬装。当八路军如神兵天降时,日军在泥泞中甚至来不及解开驮马背上的枪衣,许多士兵赤手空拳被击毙于马车旁。
此战粉碎了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蒋介石两度致电嘉奖。更重要的是,它向全国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能力与决心,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民心基础。
一、115师参战将领阵容与授衔全览
115师由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而成,兵力1.55万人,其军官团堪称我军史上最璀璨的将星阵列:
1.旅级指挥层
师长林彪:时年岁,黄埔四期生,以战术精妙著称。平型关伏击方案即由其亲自勘察地形后制定。1955年授共和国元帅。
副师长聂荣臻:38岁,留法勤工俭学背景,主持战前动员并率部进入伏击阵地。后创建晋察冀根据地,年授元帅。
政训处主任罗荣桓:岁,政工奇才,战前深入思想动员激发士气。年授元帅,三位元帅同出一师,史上罕见。
343旅旅长陈光:接替负伤林彪代理师长,指挥梁山歼灭战毙敌天皇外甥长田敏江少佐。1954年蒙冤去世未获衔。
344旅旅长徐海东:“徐老虎”威震鄂豫皖,率部断敌退路,年授大将。
2.团营级铁血指挥官
685团
团长杨得志(开国上将),率部正面阻击
2营营长曾国华(开国中将),突破日军车队防线
3营营长梁兴初(开国中将),血战夺取日军炮兵阵地
686团
团长李天佑(开国上将),死守老爷庙制高点
副团长杨勇(开国上将),率部侧翼包抄
1营营长张仁初(开国中将),白刃战中身负三伤不退
独立团
团长杨成武(开国上将),阻击日军援兵。
此役参战的12名团级以上干部中,10人成为开国将军;全师共走出位元帅、2位大将、位上将及35位中将,无愧“天下第一师”威名。
二、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深层意义
此战的价值远超军事层面:
心理破冰:在国民党军华北战场连遭溃败之际,此胜如暗夜火炬,上海《申报》疾呼:“此非普通之捷,实为民族复兴之强心剂!”
战略转型:伏击战验证了山地游击战对抗机械化日军的可行性,为后续雁门关、神头岭等伏击战提供范本
政治觉醒:山西民众目睹八路军舍命杀敌,掀起参军热潮,三个月内晋东北根据地扩军两万人,奠定华北敌后抗战根基。
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首战均告捷
115师首战时间:1937.9.25;代表战例:平型关大捷;战果(歼敌/毁伤)1000余人
120师首战时间:1937.10.18;代表战例:雁门关伏击;战果(歼敌/毁伤)500+汽车30辆
129师首战时间:1937.10.19;代表战例:夜袭阳明堡);战果(歼敌/毁伤)炸毁飞机架。
三师首战均获蒋介石嘉奖,尤以平型关政治影响最为深远。
2015年,平型关战役遗址出土的一把日军指挥刀上,仍残留着当年格斗的砍痕。这些铁证无声诉说着:正是李天佑团的血肉之躯堵住日军突围之路,张仁初营的刺刀劈开“皇军不败”的狂言,才换来民族精神的重生。此战锻造的“首战精神”已融入中国军魂——面对强敌,敢于亮剑;存亡之际,信念如钢。
山东股票配资网,沈阳股票配资,配资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